真革命?!伪创新?!ICO的经济学!!
我都记不清多少天没发文章了,我不喜欢给自己的公众号发文章定一个周期,因为这会让我想起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一种非常糟糕的体验——写作文。不知道现在怎么样,那时候的作文相当无聊,动不动就是一件有意义的小事之类,命题作文还规定了格调和主旋律,实在是世上最无趣之事。如果说我手书我心的公众号文章是真写作,当年那些作业就是伪作文。当然,这是我懒惰的借口,拖沓如此是不像话的,每次看到禅心云起老师和谭叔每天更新的公众号,都汗颜不已。不过最近一个词让我回忆起年幼时没屁硬挤写记叙文的感受,那就是“伪创新”。
真创新:步调一致未必得胜利
国家当然支持创新,只要你还看新闻联播、环球时报就不应该对此表示怀疑。如果你关注股票尤其是科技股票,或者在公关策划类行业工作,你就会发现这个国家一线企业的创新焦躁永不停息。每年年头岁尾比如当下,都要发出一些软文、硬广来造势,对明年甚至下一个十年的行业风口做出预测,就像面对老师的作文题目而抓耳挠腮的熊孩子。
不久前是智能手环,忽而又全都去搞无人机送货,然后是VR/AR结合电商,过几天又是人工智能。当然,如TAB之类的行业领军企业一定会自建或收购一些类似题材的公司,大吹特吹自不足怪,然而比较奇怪的是全行业步调都非常一致,就像命题作文一样难出新意。然而又有一副“八年抗战即将开始了”一样的谜之自信,似乎三大巨头汇集各家诸侯,正儿八经的在这些领域排兵布阵展开竞争。到年底这些东西有什么进展,那就不知道了,很多都没了下文,企业、媒体以及政府都会忘掉之前说的话,转而去追逐新的主题。
十多年过去了,阿里巴巴最赚钱的还是电商,金融和支付也是依托于电商;腾讯最牛的还是社交,金融和支付也是依托于社交;百度还是搜索广告,至于其他的……天知道。最喜欢跟着“天道”命定的题材玩花活的贾跃亭先生,几乎上了封神榜,甩了一屁股债跑到美国闭门造车。然而,区块链(以及其最火热、最基础的应用加密货币)这个已经并不新的新技术,通过能够让人“一夜暴富”的暴力方式,自下而上的在充满了高大上未来科技的资本市场中,加入了自己的声音。然而冷水和打击随即到来,很多项目被扣上“加剧了资金脱实向虚”的“伪创新”的纸冠,恨不能永镇雷峰塔。另一面,拿了国家许多投资、好多政策性贷款的“真”创新,大都已经进入历史的尘埃,更多的“真”创新已经被人遗忘,自下而上的“伪”创新又伪在哪里呢?真伪的界限又在哪里呢?
与此同时,在草根领域对创新的困惑同样存在。甚至,区块链创业者们也认为自己行业内,有大量伪创新。有两种观点值得注意:一种观点认为比特币是第一代区块链应用,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可以退出历史舞台,POW挖矿浪费电力,效率低下。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由于人们只需要一种货币,所以比特币就足够了,不再需要所谓代币,所有的应用都可以建在比特币的侧链上,ICO都是骗子。
相对于传统的世界,区块链是个巨大的创新。缺少正确的经济学知识(即奥地利学派经济学),一时间无法理解这一革命性的创新,是可想而知的。写这篇长文,是希望能由浅入深的解决以上困惑。
创新:一种资本投入的结果 但不是必然结果
无需多说,创新是个重要的事,是人类社会福祉增进的引擎。但是,它并不是“免费”的,而是一种极具风险的行为。经营一个企业采用创新的模式,与传统企业相比,意味着更多的资本投入和承担更大的风险。当然,严格意义上说,所有的投资都面临着风险,哪怕是最传统的行业和经营方式,也要面对变化莫测的供需带来的不确定性。或者说,每一项资本投入,都或多或少有一些创新,然而为了让我们的文章不至于过于冗长,我们不去过多辨析。但我们要知道,创新是高成本、高风险的,但不是莫名其妙不可理解的。创新本质上就跟任何一个普通人决定投资开一家便利店、理发店一样,是有目的的投资。那么,我们就可以按照人的行动学公理分析创新这一有意图的行动。
创新者当然需要资本,一个社会未来财富的充裕程度,取决于现在的资本投入水平。正如一个自耕农明年的收成,取决于他如何使用今年的收获——拿出多少投资于明年的生产,更重要的是如何投,投什么。只有在不受干预的市场上,才可以在投资比例之间做比较,当行政干预扭曲了资本投入,就会导致投资质量的下降,投资量的比较就失去了基本的意涵。企业家对创新的判断可能会出错,企业家用自己的投资(包括在市场上用个人信用和资产承担的借贷)有能力承担错误判断的风险。如果企业家的投资不是来自自己能力之内的资金(包括借贷的对象不是有能力承担损失的投资者),那么所谓的企业家就具有计划经济下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的厂长、经理的性质,投资的水平自然也就大打折扣。
投资是有目的的,手段的选择基于对市场的认知。在自由经济条件下,企业家为了利益而创新,是以满足消费者欲望的方式。无论投资多么高大上的技术,都只有被消费者消费才有意义。如果企业家预期创新不能盈利或盈利比传统要低,说明与其创新,还有其他可知的方式,满足消费者更迫切的需要。成功了,则一定是双赢和多赢的结果。然而,在一个受到强大干预的市场,就未必如此,往往出现“成功”投资背离消费者需求的怪现状。法币—央行—宏观调控政策,就构成了这样的干预黑手。
真的伪创新:企业家某种程度上变成被操控的木偶
企业家有了一个创新的项目或方向,想要落实到现实需要资本。资本的来源是多样的,最简单的是自有资金(包括亲友拆借),然后还有股权合资,还有就是借贷,当然,像最终消费者众筹等形式同样可以获得资本,每一种方式都有其限制和优势。
自有资本的问题几乎可以略过,大多数创新者并没有足够的自有资金。但是,一个创新者使用自有资金创新,一定是预期自己的项目收益高于将这笔资金闲置或借给他人给自己带来的心理满足。自有资本投资,风险绝对是自己承担的,但是创新者自由度也是最高的。
合伙做生意是自古以来常用的资本获取方式,管仲和鲍叔牙就合伙做过生意。现在我们叫股份公司。这种资本获取方式的门槛在于投资人和企业家之间要有一定程度的志同道合,因为即使是有限责任公司,投资人的本金也是没有保障的,要跟企业一起承担风险。对企业家来说,股权分散对其企业决策也有制约。而且股权分散后,预期个人的收益也相应降低。
最常见的当然是借贷。借贷有抵押贷款和无抵押贷款的区别。有抵押贷款就是用企业家用自己的资产,比如房子、股权、古玩等等做抵押,这种借款对企业家的好处是成本固定,没有利润分成,门槛较低。缺点就是不但有利息还有周期,借款周期通常是一年,无论还款期多长,与创业盈利周期不一致,特别是对于创新活动,往往需要经历一个试错过程,即便有希望,在还款期之前都可能颗粒无收。对于借款者来说,风险就是抵押物的贬值损毁等不确定性因素,所以抵押物往往要进行折现,但这个折现率同样难以确保覆盖风险。至于无抵押贷款,风险就更加明显了,最普通的就是,当储户把钱贷给银行,实际是没有任何抵押物的,这里都存在风险因素。
企业家是如何选择资本来源的?他一定选择心理预期收益最高的资本获取方式。就像对自有资金的使用,是根据心理预期收益来选择自用还是借出去一样,对每一笔资金的需求满足也是在不同渠道之间筛选。这里只有借贷是可以将成本量化为利率进而加总统计,这也确实是每个创业者或多或少都会选择的融资渠道。以上都是废话,几千年的常识,如果不是错误的经济学和政策败坏了世道,根本不需要说。
错误的经济学认为,由于资本决定了未来的财富,所以要降低利息使投资增长;由于创新对社会非常重要,所以要更低廉的利息鼓励创新。如何降低利息呢?市场上可见的利率在边际上产生,排除风险等因素,市场利率的形成过程就跟你去菜市场买大葱的价格形成没有区别。如果能卖得贵,没有菜贩会愿意便宜卖,如果能便宜买,没人会愿意贵买。如果一个时期市场利率水平高,只能是因为供给不充分。在利率高企的问题上,可能是这一时期创业热情高,对未来盈利预期高的企业能忍耐高利率,反之对未来没有信心的就承受不起高利率。当然还有其他原因,比如战争预期等等。如果市面上的主流货币是真金白银比特币,想要实际上降低利率是无法做到的。但是,统治者绞尽脑汁以种种手段,变乱人的观念,树立了法币的统治地位,就有了莫大的威能。
法币使向资本市场供应储蓄之外的货币成为可能,信贷扩张合法化,如果这还不够就再加上政策杠杆,结果就是通胀。长话短说,这种政策使统一的市场利率分成了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进而扭曲了企业家和金融家的行动方式。
用政策杠杆增加货币供给压低利率,首先会影响到用自有资金借款的人。他无法在利率上与有印钞机做后盾的央行体系竞争,他要么把钱转为自用,要么只能借给无法从央行体系那里获得贷款的人。这些借款者的信用记录往往较差,风险高利息自然也就更高,这就是所谓高利贷。下一步还会影响企业家的行动方式,首先是对自有资金的使用会降低,因为通胀伴生的货币贬值问题会推升资产价格,与其用来做生意,不如去购入资产。然后再用资产抵押去获得央行体系的低息贷款。房子不但是用来住的,还可以用来保值和抵押贷款。
我们这里不说这种改变给整个经济体系带来的系统性风险,那过于复杂。这里只谈对创新产业的影响和抑制。当企业依赖银行贷款的时候,企业家的自由度会相应降低。无论有多少商业银行,央行是最终贷款人。如果一个国家政府和央行对商业银行的业务,并未具体细微的支配操控的话,那么这个市场还有一定自由度。它的影响将仅限于对企业家对长远资本投入的影响。
政策干预追求低利率,带来的通胀会改变实际工资。当企业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开始,工资的实际购买力就在下降,企业的利润率不会同比下降,那么实际工资在不断下降。这至少抑制了企业家在生产方式上创新的积极性。因为绝大多数创新带来的价值是对人工的节省,现在劳动力越来越便宜,不重要啦。但实际上,相对于创新带来的劳动力效率提升的可能性,社会本该在未来达到的富足水平,因为创新被抑制而降低,浪费增加。最终使企业帐面盈利被生产资料价格更快的报复性上涨而吞噬,达到一个节点后银行将很难找到可以投资而能盈利的企业,这就是主流经济学所说的明斯基时刻。
但即使这样还不是最坏的。更坏的是由于政府认识到低息贷款不能是无限度的,否则将迅速引发超级通胀和巨大的经济危机,所以低息贷款成为一种特权被选择性使用。在金融市场作为一个市场的节操还没有丧尽的国度,由于商业银行之间的独立竞争关系,创新者仍有希望得到贷款,最不济还有相对自由的天使投资可以补充。所以在美国虽然低息贷款支撑了很多大而不能倒的僵尸企业,但仍不时再造白手起家的神话。即便市场扭曲了,竞争带来的活力在拨乱反正。乃至于裙带资本主义企业,想要说服国会通过有利于自己的特权法案,也需要在游说市场上与对手竞争,按照市场的规矩游说。
在法律不是挡贱牌的“资本主义”灯塔,政府部门发布的规章条例是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所有的部门都享有立法权,出台干预性法规的速度仅仅比爱普生打印机吐纸稍慢一些。创新者不但要担心市场的问题,还要担心政策的风险。据有人整理即将出狱的快播王总的教训,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他没有接受要价过高的风投,导致对政策信息不敏感。这种对创新的抑制是实实在在的。而央行对商业银行的管理能力越高,那么商业银行就越会呈现出官僚化的趋势。官僚化是什么意思?安全第一。所以在灯塔国只有国企能拿到低息贷款,甚至转手通过影子银行用市场利息贷给民营企业,成为一门生意,这确实是变相的市场化,然而这夹缝里的生存无论如何都不能说没有问题的。在定向宽松、精准扶贫的今天,这点可怜的自由也在缩减。
当国家要鼓励创新,要发放低息贷款给创新者的时候,这种特权的审批官僚化的影响就体现出来。如何判断一种创新能否成功?银行家未必保证自己具有如此远见。官僚银行家为了保险,在审批问题的时候并不像市场银行家那样勇于任事。“这种创新是否在国际上有其他国家在搞?”成了官僚的重要决策标准,虽然创新项目未必会成功,但有其它国家背书的事实足以把决策人的责任摘除大半。那么创新方向的集中也就可以理解了。可悲的是,真正有意义的创新,至少在开始阶段,无不是孤独的。
企业开始依赖贷款,现金流成为企业的生命线,一旦断贷万事皆休。所以贾越亭不说自己经营失败,而憎恨招行逼债断贷,这是法币时代养成的臭毛病。但怨恨确实有理由,如果像对某些央企那样不断放款,乐视未必没有翻身的可能。我们不说乐视是不是骗子,有没有真想拿钱去创新,同样的威胁,也在抑制着正经企业家的创新冲动。
作为资本市场的股市、债市,同样受到强大的干预。特别是当它们成为经济的晴雨表,而政治权力又需要好的经济表现作为祥瑞。它们以保护投资者的旗号对资本市场多加干预,最终资本市场也被纳入了法币金融体系。企业股票上市募集股本不再是最重要的目的,使股票成为银行认可的资产质押获得贷款,获得更充裕的现金流,分享通胀红利,成为比服务消费者更重要的目的,资本市场的门槛也越来越高,特立独行的创新者很难在这里获得资本。在民营企业家圈子内,“玩资本运作”是一个仅比“纸醉金迷、吸毒颓废”好一点的贬义词。
恶法必废弛 人生下来不是为了受束缚的
我也不能轻率的说大公司的创新都是骗炮的,哪怕在荒地里洒水,也未必不能长出两根苗。但在这样的体系下,有价值的创新乃至资本水平的增长被抑制是个客观的事实。这种事实在各主要经济体不同程度广泛存在,这就是比特币以及ICO诞生的土壤。跟其他每一种成功的创新一样,它们都是为了解决特定的问题应运而生的。
至尊戒,驭众戒;至尊戒,寻众戒,魔戒至尊引众戒,禁锢众戒黑暗中,魔多妖境暗影伏。
天下苦秦久矣,央行-法币体系是政治干预经济的一种主要手段,这种干预对投资的扭曲仅仅是诸多弊害中的一种。每个现金储蓄者和劳动力的出售者,也都在无时无刻被它剥削。2009年,天降伟人中本葱把比特币带到世间。这是一次自下而上的创新,一个神秘的程序员带着天才的想法在开源社区找到志同道合的同侪,不需要依赖银行贷款,不需要依赖上市公司,甚至不需要依赖任何合法注册的组织机构,比特币这个网络坚定而快速的生长成今天这样的地步,没有人可以再忽视它。
这是一个自由的,免受干预的点对点货币体系。在它成为货币前,它首先成为用来保值的商品,它的用途不断扩展。它可以用于储蓄,可以点对点交易流通,可以用于支付,然后ICO出现了,它可以用于投资。
ICO中文大名叫首次代币发行,2013年开始的以太坊大概是早期最成功的ICO,筹集比特币开发以太坊。在项目完成前通过销售代币筹集开发资金,这是一种资本投入行为。ICO的火热首先击破了一个主流经济学的无耻谰言,就是通缩中货币的不断增值,会鼓励囤积抑制投资。ICO这种另类投资方式,首先至少给了区块链创新者一个获取资本的新渠道。
比特币也好,以太坊也罢,它的发明并不是学者冬烘的闭门造车,而是为了解决明确存在的问题而发明。比特币的目标是自由的货币,以太坊为代表的公共区块链平台的作用是自由的资本市场。诚实货币的储蓄只能让我们战胜通胀的剥削,但更美好的未来,却需要对未来的资本投资和创造。区块链1.0和区块链2.0是在同一战线作战的战友,而不是你死我活的敌人。
仁慈为友 仇恨乃敌 区块链和谐论
权力干预市场,有两个工具非常重要:一个是法币-央行体系,干预经济的血脉——货币;还有一个是对法人公司的合法性认证。股东想要保护自己的收益,就必须选择合法公司,才能受到公司法对股权收益的认可,上市公募更是如此。分红与否、信息披露情况都需要依赖中心化机构或者权力机构来保护,这种依赖性是权力机关干预经济的基础。而且这两个工具还有交叉,你想在这个国家做生意,就要在当地注册合法公司,接受领导,否则就关闭你的本国法币支付。比特币解决的是货币的去中心化,新的区块链应用解决的是机构的去中心化。比特币我在别的文章中说过,还会继续说,但在这里主要说下ICO的作用。
区块链解决的是一个对中心化机构的信任问题。以以太坊为例,它起到的是一部分股票交易所的作用,代币的数量、合约的内容不再需要依靠居心可疑、面目可憎的第三方机构,不需要被迫去信任一个“最不坏的”第三方,就可以实现资本的汇集,完成可靠的,难以被强力颠覆的事业。
一个足够健壮可靠的去中心化“货币”,是去中心化资本市场的前提。虽然并不是所有的ICO都筹集比特币,但比特币的存在确是这个资本市场存在的基础。法币的不自由,在对比特币的打压中大家已经再次体会。不是借贷,不是信用卡,我自己存在银行的钱,却被要求不能用于购买比特币,如果我在转账时在附言处写了相关用途,交易就可能不成功。如果没有这样一个足够健壮的,具有足够多的算力和分散的全节点保护的货币网络,这个去中心化的市场迟早被驯服成A股。所以以比特币为代表的币圈是链圈存在的基础,让比特币更安全更分散更健壮,应该是链圈对币圈的期待。哪怕有一天链圈合法了,可以接受法币募资了,接受招安的好汉们也要懂得,一条能够随时再上梁山的退路是你们身家性命的保障。
而比特币如果想要淘汰法币,就要努力增加比特币的货币职能。能够购买更多的东西,是比特币最重要的“发展使命”。安全性是它的一切,没有安全它什么都不是,它不需要牺牲安全性去做更多的东西,它只需要专注于交换领域即可。货币的本质是交换媒介,由于其销售力、流通力达到足够高的水平,才能够成为储蓄财富的工具。货币的价值等同于它能买到的主观价值评值最高的东西的价值。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能用比特币直接买到的东西不多,大多是法币。ICO的兴起使比特币能直接买到的东西更多了,增加了它的价值。也就是说,如果更多的链圈项目能够最终落地,实现其价值,那么比特币对法币通道的依赖性大大减弱,在经济学层面的安全性增加了。而我们也不能要求其他区块链应用像比特币初期一样,所有人自带干粮围绕这个项目建设。高速发展需要资本,跑赢权力之手需要速度,资本投资至关重要,期权和债券同样是有价值的财货。所以ICO是比特币的重要应用,就跟储蓄囤币是一种重要应用一样。币圈不应该拒绝和敌视能够增加其流通性的东西。
按照维基百科上的中文解释blockchain是用分布式数据库识别、传播和记载信息的智能化对等网络, 也称为价值互联网。详细的技术知识,还要读者自己去学习。这里主要强调通过加密计算的分布式对等的信息存储带来的可信性带来的新的创新机会。
去中心化的货币是最核心最基础的一环,没有去中心化的区块链货币,就无法完成有价值的去中介的交易。BTC与法币的交易很难完全像币币交易一样去中心化,就是因为交易的另一端的法币不是去中心的区块链货币,所以必须要有一个中介裁判来处理纠纷。有了区块链货币,我们就可以做更多的事情,类似币币交易、期货交易等等都可以通过智能合约自动完成,不需要第三方中介。我们这里即使不谈第三方中介容易被权力机构垄断,承认第三方中介的价值,那么可以自动交易的智能合约,也至少具有传统中介的价值。接下来还会有更多的资本向产业更上游投资,投资区块链的基础设施,使这个互联网更加去中心化。此外,还有更多具体应用。
简单说比如你叫网约车现在需要一个第三方机构来保证你的利益,如果用区块链,就可以通过合约,通过GPS信号和事先设定的合约机制,自动判定是否履约。评价信息服务记录都记录在链上每一个全节点上,无法篡改。这似乎并不比优步更方便,但比优步更可靠,不怕被权力机关抱走服务器或禁止。一些由于信任问题成本很高的行业也有区块链用武之地,比如要账公司,如果一家ICO项目方跑路了,你要雇佣要账公司去讨债。在传统的私人欠款催讨问题上,可能你必须找一家合法的催债公司,否则你会担心催债公司把你的欠款卷走,如果合约建立在区块链上,就可以以ICO投资转账记录为证据,建立一个合约,只要将损失的款项自动打到一个债主制定的钱包,许诺的报酬就自动打入要债公司的账户。当然,这种合约只对可以数字化判定的结果有效,它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已经解决了很大的问题。
我认为,《道德经》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对区块链未来发展的恰当描述。每一条有价值的主链落地生根,都给区块链的发展带来更多的可能,侧链应用、跨链应用的设想都展现了更精彩的世界。反过来由于区块链信用和交易相关产品的上线,区块链基础设施——比如比特币的价值也将日增月益。
币圈、链圈实际是不矛盾的,是和谐的。但并不是说所有的批评都是没有道理的。过去几年,币圈和链圈实现了举世瞩目的价值增长,好吃的东西会招苍蝇,钱财会招贼,鱼目混珠、泥沙俱下在所难免。谴责具体的骗子不应该眉毛胡子一把抓,谴责整个币圈或链圈,侵犯财产权的诈骗犯是整个人类社会的敌人。
投资有风险 ICO项目跑赢囤币不容易
ICO是一种投资,甚至是激进投资,因为这是个全新的行业。“投资有风险”是一句跟“吸烟有害健康”一样俗成废话的老调,本不必再说。但本文写了这么多字,就是写给了解区块链不了解经济学或反过来了解区块链不了解区块链的人写的,那么再多说两句,说说ICO的风险。
在筹集代币的时候,代币的项目还是空气。如果项目方有足够的钱来完成项目,并且对项目的前景信心十足,那么为什么要做ICO呢?所以参加ICO注意事项有两条是先验的:
在此基础上投资人要明白比特币不是法币,没有通胀的力量逼迫你去投资。投资失败归零不说,如果不能跑赢比特币对法币的增值速度,那么可以说是投资失败,所以ICO投资计算盈亏宜选择币本位。想要省力气省时间,你只需要囤币就好了,需要关注的只有技术上的安全性风险。如果你想去投资,就一定要懂得你投的项目是什么。你就要多一些思考,投资区块链首先要有逻辑链。现在ICO代币主要有两类:
第一种是最常见的代币。比如最早的以太坊众筹,发的是ETH,就是以太坊运行上线后消费其服务的凭证,现在最火热的EOS也是这样。还有主打阅读的READ、主打线下社交的MAG都是这类代币。它的风险性比较复杂。我认为分三个方面。
第二种代币有股份性质。比如一些交易所出的代币,承诺拿出多少收益来回购代币并永远销毁。这就相当于股份分红。如果交易所违背了承诺,那么也就失去了信誉,没有信誉的交易所很难生存下去。但这里仍有值得商榷之处,我们怎么判断交易所的总收益?如何保证交易所公布的交易数据是真实的?这就需要投资者根据数据变化来判断,是否有异常的数据编造。
还有第三种代币,但一般不属于ICO,在交易所里可以看到,其性质是债券,代表性的有USDT、BitCNY,它们是锚定法币的加密货币,你可以根据约定随时将代币换成等值法币。但这里仍存在风险。
USDT是中心化的,一家公司承诺每发行一个USDT就在银行存一美元。这使我们想起部分准备金的古老问题。最近中国币圈名人老猫和赵乐天先生参观了其总部,验证了其账户。但这并不能说明太多问题:找人验证的时候,银行里的存款不等于随时都在。既然是邀请验证一定是有准备的,跟领导视察工作差不多;现在没干不等于以后不干,诱惑随时会发生;他自己不干不等于不会被权力机构打劫。
BITCNY在去中心化方面则更可靠一些,它是通过代币折现质押来保证BITCNY的信誉。也就是说当BTS对法币价格骤降一倍,BITCNY可以换得两倍的BTS。但这里仍存在流动性风险,因为当你想要兑换法币,必须有足够的对手盘才行,如果代币下跌迅猛,恐怕供需就很难弥合。因为如果无利可图,承兑商占用莫大法币现金投入这项事业又图什么呢?
币价潮起潮落,段子在群里和微博上满天飞,什么情怀啦、信仰啦,什么烂词儿都用。我觉得能够握住机会,握紧手中币,不是取决于信仰、情怀这些混乱的东西,而是理性。你要明白比特币是干什么的,它的敌人是谁,会面对什么。你也要知道你投的ICO项目是做什么的,有哪些风险。理性创造价值,盲目带来风险。当然,你可以不管这些,你甚至相信这些都是传销,你只想赚一笔就跑收割韭菜,你可以鄙视瞻前顾后行动缓慢的价值投资者,你也可能发大财。但是请知道自己投资的目的,一旦被收割要有相应的觉悟。既然你是来收割韭菜的,却做了韭菜,天公地道。既然你不想付出相应的辛苦,那么下注错了,愿赌服输。你把币市当作赌场,就要用赌场的规矩面对输赢。
当然,世界很大,币圈、链圈也很大,ICO绝非是资本投入的唯一方式。往前说有挖框,往后说有闪电网络。都是用钱生钱的买卖,但也都有相应的风险。这个圈子骗局很多,可能热潮过去,会有各种花式翻新的折戟沉沙、屁股向后沉沙落雁式、狗啃屎……,理性投资者可以后悔,但不会迷惑。
真创新:步调一致未必得胜利
国家当然支持创新,只要你还看新闻联播、环球时报就不应该对此表示怀疑。如果你关注股票尤其是科技股票,或者在公关策划类行业工作,你就会发现这个国家一线企业的创新焦躁永不停息。每年年头岁尾比如当下,都要发出一些软文、硬广来造势,对明年甚至下一个十年的行业风口做出预测,就像面对老师的作文题目而抓耳挠腮的熊孩子。
不久前是智能手环,忽而又全都去搞无人机送货,然后是VR/AR结合电商,过几天又是人工智能。当然,如TAB之类的行业领军企业一定会自建或收购一些类似题材的公司,大吹特吹自不足怪,然而比较奇怪的是全行业步调都非常一致,就像命题作文一样难出新意。然而又有一副“八年抗战即将开始了”一样的谜之自信,似乎三大巨头汇集各家诸侯,正儿八经的在这些领域排兵布阵展开竞争。到年底这些东西有什么进展,那就不知道了,很多都没了下文,企业、媒体以及政府都会忘掉之前说的话,转而去追逐新的主题。
十多年过去了,阿里巴巴最赚钱的还是电商,金融和支付也是依托于电商;腾讯最牛的还是社交,金融和支付也是依托于社交;百度还是搜索广告,至于其他的……天知道。最喜欢跟着“天道”命定的题材玩花活的贾跃亭先生,几乎上了封神榜,甩了一屁股债跑到美国闭门造车。然而,区块链(以及其最火热、最基础的应用加密货币)这个已经并不新的新技术,通过能够让人“一夜暴富”的暴力方式,自下而上的在充满了高大上未来科技的资本市场中,加入了自己的声音。然而冷水和打击随即到来,很多项目被扣上“加剧了资金脱实向虚”的“伪创新”的纸冠,恨不能永镇雷峰塔。另一面,拿了国家许多投资、好多政策性贷款的“真”创新,大都已经进入历史的尘埃,更多的“真”创新已经被人遗忘,自下而上的“伪”创新又伪在哪里呢?真伪的界限又在哪里呢?
与此同时,在草根领域对创新的困惑同样存在。甚至,区块链创业者们也认为自己行业内,有大量伪创新。有两种观点值得注意:一种观点认为比特币是第一代区块链应用,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可以退出历史舞台,POW挖矿浪费电力,效率低下。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由于人们只需要一种货币,所以比特币就足够了,不再需要所谓代币,所有的应用都可以建在比特币的侧链上,ICO都是骗子。
相对于传统的世界,区块链是个巨大的创新。缺少正确的经济学知识(即奥地利学派经济学),一时间无法理解这一革命性的创新,是可想而知的。写这篇长文,是希望能由浅入深的解决以上困惑。
创新:一种资本投入的结果 但不是必然结果
无需多说,创新是个重要的事,是人类社会福祉增进的引擎。但是,它并不是“免费”的,而是一种极具风险的行为。经营一个企业采用创新的模式,与传统企业相比,意味着更多的资本投入和承担更大的风险。当然,严格意义上说,所有的投资都面临着风险,哪怕是最传统的行业和经营方式,也要面对变化莫测的供需带来的不确定性。或者说,每一项资本投入,都或多或少有一些创新,然而为了让我们的文章不至于过于冗长,我们不去过多辨析。但我们要知道,创新是高成本、高风险的,但不是莫名其妙不可理解的。创新本质上就跟任何一个普通人决定投资开一家便利店、理发店一样,是有目的的投资。那么,我们就可以按照人的行动学公理分析创新这一有意图的行动。
- 创新是一种资本投入,企业家投资的目的是消费,是为了实现他的意图(通常就是赚钱)。
- 创新需要资本,资本以货币的方式表示,但实际是获取创业所需的具体资本财货和劳动力的购买力。也就是说,创新的前提是企业家预期其资本足够获得所需的财货,不但买的起而且有得买,只有存在这样的把握,企业家才决定创新。
- 企业家的资源是有限的,他投入创新一定是预期创新能带来比其他可预期的投资渠道更大的心理满足,通常讲就是赚钱。
- 那么一个企业家选择创新,有可能是天时,由于传统做法已经无利可图,被迫创新。也有可能是地利人和,特殊的禀赋让他意识到其他人没有意识到的,获取更高利润的方式。
创新者当然需要资本,一个社会未来财富的充裕程度,取决于现在的资本投入水平。正如一个自耕农明年的收成,取决于他如何使用今年的收获——拿出多少投资于明年的生产,更重要的是如何投,投什么。只有在不受干预的市场上,才可以在投资比例之间做比较,当行政干预扭曲了资本投入,就会导致投资质量的下降,投资量的比较就失去了基本的意涵。企业家对创新的判断可能会出错,企业家用自己的投资(包括在市场上用个人信用和资产承担的借贷)有能力承担错误判断的风险。如果企业家的投资不是来自自己能力之内的资金(包括借贷的对象不是有能力承担损失的投资者),那么所谓的企业家就具有计划经济下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的厂长、经理的性质,投资的水平自然也就大打折扣。
投资是有目的的,手段的选择基于对市场的认知。在自由经济条件下,企业家为了利益而创新,是以满足消费者欲望的方式。无论投资多么高大上的技术,都只有被消费者消费才有意义。如果企业家预期创新不能盈利或盈利比传统要低,说明与其创新,还有其他可知的方式,满足消费者更迫切的需要。成功了,则一定是双赢和多赢的结果。然而,在一个受到强大干预的市场,就未必如此,往往出现“成功”投资背离消费者需求的怪现状。法币—央行—宏观调控政策,就构成了这样的干预黑手。
真的伪创新:企业家某种程度上变成被操控的木偶
企业家有了一个创新的项目或方向,想要落实到现实需要资本。资本的来源是多样的,最简单的是自有资金(包括亲友拆借),然后还有股权合资,还有就是借贷,当然,像最终消费者众筹等形式同样可以获得资本,每一种方式都有其限制和优势。
自有资本的问题几乎可以略过,大多数创新者并没有足够的自有资金。但是,一个创新者使用自有资金创新,一定是预期自己的项目收益高于将这笔资金闲置或借给他人给自己带来的心理满足。自有资本投资,风险绝对是自己承担的,但是创新者自由度也是最高的。
合伙做生意是自古以来常用的资本获取方式,管仲和鲍叔牙就合伙做过生意。现在我们叫股份公司。这种资本获取方式的门槛在于投资人和企业家之间要有一定程度的志同道合,因为即使是有限责任公司,投资人的本金也是没有保障的,要跟企业一起承担风险。对企业家来说,股权分散对其企业决策也有制约。而且股权分散后,预期个人的收益也相应降低。
最常见的当然是借贷。借贷有抵押贷款和无抵押贷款的区别。有抵押贷款就是用企业家用自己的资产,比如房子、股权、古玩等等做抵押,这种借款对企业家的好处是成本固定,没有利润分成,门槛较低。缺点就是不但有利息还有周期,借款周期通常是一年,无论还款期多长,与创业盈利周期不一致,特别是对于创新活动,往往需要经历一个试错过程,即便有希望,在还款期之前都可能颗粒无收。对于借款者来说,风险就是抵押物的贬值损毁等不确定性因素,所以抵押物往往要进行折现,但这个折现率同样难以确保覆盖风险。至于无抵押贷款,风险就更加明显了,最普通的就是,当储户把钱贷给银行,实际是没有任何抵押物的,这里都存在风险因素。
企业家是如何选择资本来源的?他一定选择心理预期收益最高的资本获取方式。就像对自有资金的使用,是根据心理预期收益来选择自用还是借出去一样,对每一笔资金的需求满足也是在不同渠道之间筛选。这里只有借贷是可以将成本量化为利率进而加总统计,这也确实是每个创业者或多或少都会选择的融资渠道。以上都是废话,几千年的常识,如果不是错误的经济学和政策败坏了世道,根本不需要说。
错误的经济学认为,由于资本决定了未来的财富,所以要降低利息使投资增长;由于创新对社会非常重要,所以要更低廉的利息鼓励创新。如何降低利息呢?市场上可见的利率在边际上产生,排除风险等因素,市场利率的形成过程就跟你去菜市场买大葱的价格形成没有区别。如果能卖得贵,没有菜贩会愿意便宜卖,如果能便宜买,没人会愿意贵买。如果一个时期市场利率水平高,只能是因为供给不充分。在利率高企的问题上,可能是这一时期创业热情高,对未来盈利预期高的企业能忍耐高利率,反之对未来没有信心的就承受不起高利率。当然还有其他原因,比如战争预期等等。如果市面上的主流货币是真金白银比特币,想要实际上降低利率是无法做到的。但是,统治者绞尽脑汁以种种手段,变乱人的观念,树立了法币的统治地位,就有了莫大的威能。
法币使向资本市场供应储蓄之外的货币成为可能,信贷扩张合法化,如果这还不够就再加上政策杠杆,结果就是通胀。长话短说,这种政策使统一的市场利率分成了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进而扭曲了企业家和金融家的行动方式。
用政策杠杆增加货币供给压低利率,首先会影响到用自有资金借款的人。他无法在利率上与有印钞机做后盾的央行体系竞争,他要么把钱转为自用,要么只能借给无法从央行体系那里获得贷款的人。这些借款者的信用记录往往较差,风险高利息自然也就更高,这就是所谓高利贷。下一步还会影响企业家的行动方式,首先是对自有资金的使用会降低,因为通胀伴生的货币贬值问题会推升资产价格,与其用来做生意,不如去购入资产。然后再用资产抵押去获得央行体系的低息贷款。房子不但是用来住的,还可以用来保值和抵押贷款。
我们这里不说这种改变给整个经济体系带来的系统性风险,那过于复杂。这里只谈对创新产业的影响和抑制。当企业依赖银行贷款的时候,企业家的自由度会相应降低。无论有多少商业银行,央行是最终贷款人。如果一个国家政府和央行对商业银行的业务,并未具体细微的支配操控的话,那么这个市场还有一定自由度。它的影响将仅限于对企业家对长远资本投入的影响。
政策干预追求低利率,带来的通胀会改变实际工资。当企业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开始,工资的实际购买力就在下降,企业的利润率不会同比下降,那么实际工资在不断下降。这至少抑制了企业家在生产方式上创新的积极性。因为绝大多数创新带来的价值是对人工的节省,现在劳动力越来越便宜,不重要啦。但实际上,相对于创新带来的劳动力效率提升的可能性,社会本该在未来达到的富足水平,因为创新被抑制而降低,浪费增加。最终使企业帐面盈利被生产资料价格更快的报复性上涨而吞噬,达到一个节点后银行将很难找到可以投资而能盈利的企业,这就是主流经济学所说的明斯基时刻。
但即使这样还不是最坏的。更坏的是由于政府认识到低息贷款不能是无限度的,否则将迅速引发超级通胀和巨大的经济危机,所以低息贷款成为一种特权被选择性使用。在金融市场作为一个市场的节操还没有丧尽的国度,由于商业银行之间的独立竞争关系,创新者仍有希望得到贷款,最不济还有相对自由的天使投资可以补充。所以在美国虽然低息贷款支撑了很多大而不能倒的僵尸企业,但仍不时再造白手起家的神话。即便市场扭曲了,竞争带来的活力在拨乱反正。乃至于裙带资本主义企业,想要说服国会通过有利于自己的特权法案,也需要在游说市场上与对手竞争,按照市场的规矩游说。
在法律不是挡贱牌的“资本主义”灯塔,政府部门发布的规章条例是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所有的部门都享有立法权,出台干预性法规的速度仅仅比爱普生打印机吐纸稍慢一些。创新者不但要担心市场的问题,还要担心政策的风险。据有人整理即将出狱的快播王总的教训,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他没有接受要价过高的风投,导致对政策信息不敏感。这种对创新的抑制是实实在在的。而央行对商业银行的管理能力越高,那么商业银行就越会呈现出官僚化的趋势。官僚化是什么意思?安全第一。所以在灯塔国只有国企能拿到低息贷款,甚至转手通过影子银行用市场利息贷给民营企业,成为一门生意,这确实是变相的市场化,然而这夹缝里的生存无论如何都不能说没有问题的。在定向宽松、精准扶贫的今天,这点可怜的自由也在缩减。
当国家要鼓励创新,要发放低息贷款给创新者的时候,这种特权的审批官僚化的影响就体现出来。如何判断一种创新能否成功?银行家未必保证自己具有如此远见。官僚银行家为了保险,在审批问题的时候并不像市场银行家那样勇于任事。“这种创新是否在国际上有其他国家在搞?”成了官僚的重要决策标准,虽然创新项目未必会成功,但有其它国家背书的事实足以把决策人的责任摘除大半。那么创新方向的集中也就可以理解了。可悲的是,真正有意义的创新,至少在开始阶段,无不是孤独的。
企业开始依赖贷款,现金流成为企业的生命线,一旦断贷万事皆休。所以贾越亭不说自己经营失败,而憎恨招行逼债断贷,这是法币时代养成的臭毛病。但怨恨确实有理由,如果像对某些央企那样不断放款,乐视未必没有翻身的可能。我们不说乐视是不是骗子,有没有真想拿钱去创新,同样的威胁,也在抑制着正经企业家的创新冲动。
作为资本市场的股市、债市,同样受到强大的干预。特别是当它们成为经济的晴雨表,而政治权力又需要好的经济表现作为祥瑞。它们以保护投资者的旗号对资本市场多加干预,最终资本市场也被纳入了法币金融体系。企业股票上市募集股本不再是最重要的目的,使股票成为银行认可的资产质押获得贷款,获得更充裕的现金流,分享通胀红利,成为比服务消费者更重要的目的,资本市场的门槛也越来越高,特立独行的创新者很难在这里获得资本。在民营企业家圈子内,“玩资本运作”是一个仅比“纸醉金迷、吸毒颓废”好一点的贬义词。
恶法必废弛 人生下来不是为了受束缚的
我也不能轻率的说大公司的创新都是骗炮的,哪怕在荒地里洒水,也未必不能长出两根苗。但在这样的体系下,有价值的创新乃至资本水平的增长被抑制是个客观的事实。这种事实在各主要经济体不同程度广泛存在,这就是比特币以及ICO诞生的土壤。跟其他每一种成功的创新一样,它们都是为了解决特定的问题应运而生的。
至尊戒,驭众戒;至尊戒,寻众戒,魔戒至尊引众戒,禁锢众戒黑暗中,魔多妖境暗影伏。
天下苦秦久矣,央行-法币体系是政治干预经济的一种主要手段,这种干预对投资的扭曲仅仅是诸多弊害中的一种。每个现金储蓄者和劳动力的出售者,也都在无时无刻被它剥削。2009年,天降伟人中本葱把比特币带到世间。这是一次自下而上的创新,一个神秘的程序员带着天才的想法在开源社区找到志同道合的同侪,不需要依赖银行贷款,不需要依赖上市公司,甚至不需要依赖任何合法注册的组织机构,比特币这个网络坚定而快速的生长成今天这样的地步,没有人可以再忽视它。
这是一个自由的,免受干预的点对点货币体系。在它成为货币前,它首先成为用来保值的商品,它的用途不断扩展。它可以用于储蓄,可以点对点交易流通,可以用于支付,然后ICO出现了,它可以用于投资。
ICO中文大名叫首次代币发行,2013年开始的以太坊大概是早期最成功的ICO,筹集比特币开发以太坊。在项目完成前通过销售代币筹集开发资金,这是一种资本投入行为。ICO的火热首先击破了一个主流经济学的无耻谰言,就是通缩中货币的不断增值,会鼓励囤积抑制投资。ICO这种另类投资方式,首先至少给了区块链创新者一个获取资本的新渠道。
比特币也好,以太坊也罢,它的发明并不是学者冬烘的闭门造车,而是为了解决明确存在的问题而发明。比特币的目标是自由的货币,以太坊为代表的公共区块链平台的作用是自由的资本市场。诚实货币的储蓄只能让我们战胜通胀的剥削,但更美好的未来,却需要对未来的资本投资和创造。区块链1.0和区块链2.0是在同一战线作战的战友,而不是你死我活的敌人。
仁慈为友 仇恨乃敌 区块链和谐论
权力干预市场,有两个工具非常重要:一个是法币-央行体系,干预经济的血脉——货币;还有一个是对法人公司的合法性认证。股东想要保护自己的收益,就必须选择合法公司,才能受到公司法对股权收益的认可,上市公募更是如此。分红与否、信息披露情况都需要依赖中心化机构或者权力机构来保护,这种依赖性是权力机关干预经济的基础。而且这两个工具还有交叉,你想在这个国家做生意,就要在当地注册合法公司,接受领导,否则就关闭你的本国法币支付。比特币解决的是货币的去中心化,新的区块链应用解决的是机构的去中心化。比特币我在别的文章中说过,还会继续说,但在这里主要说下ICO的作用。
区块链解决的是一个对中心化机构的信任问题。以以太坊为例,它起到的是一部分股票交易所的作用,代币的数量、合约的内容不再需要依靠居心可疑、面目可憎的第三方机构,不需要被迫去信任一个“最不坏的”第三方,就可以实现资本的汇集,完成可靠的,难以被强力颠覆的事业。
一个足够健壮可靠的去中心化“货币”,是去中心化资本市场的前提。虽然并不是所有的ICO都筹集比特币,但比特币的存在确是这个资本市场存在的基础。法币的不自由,在对比特币的打压中大家已经再次体会。不是借贷,不是信用卡,我自己存在银行的钱,却被要求不能用于购买比特币,如果我在转账时在附言处写了相关用途,交易就可能不成功。如果没有这样一个足够健壮的,具有足够多的算力和分散的全节点保护的货币网络,这个去中心化的市场迟早被驯服成A股。所以以比特币为代表的币圈是链圈存在的基础,让比特币更安全更分散更健壮,应该是链圈对币圈的期待。哪怕有一天链圈合法了,可以接受法币募资了,接受招安的好汉们也要懂得,一条能够随时再上梁山的退路是你们身家性命的保障。
而比特币如果想要淘汰法币,就要努力增加比特币的货币职能。能够购买更多的东西,是比特币最重要的“发展使命”。安全性是它的一切,没有安全它什么都不是,它不需要牺牲安全性去做更多的东西,它只需要专注于交换领域即可。货币的本质是交换媒介,由于其销售力、流通力达到足够高的水平,才能够成为储蓄财富的工具。货币的价值等同于它能买到的主观价值评值最高的东西的价值。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能用比特币直接买到的东西不多,大多是法币。ICO的兴起使比特币能直接买到的东西更多了,增加了它的价值。也就是说,如果更多的链圈项目能够最终落地,实现其价值,那么比特币对法币通道的依赖性大大减弱,在经济学层面的安全性增加了。而我们也不能要求其他区块链应用像比特币初期一样,所有人自带干粮围绕这个项目建设。高速发展需要资本,跑赢权力之手需要速度,资本投资至关重要,期权和债券同样是有价值的财货。所以ICO是比特币的重要应用,就跟储蓄囤币是一种重要应用一样。币圈不应该拒绝和敌视能够增加其流通性的东西。
按照维基百科上的中文解释blockchain是用分布式数据库识别、传播和记载信息的智能化对等网络, 也称为价值互联网。详细的技术知识,还要读者自己去学习。这里主要强调通过加密计算的分布式对等的信息存储带来的可信性带来的新的创新机会。
去中心化的货币是最核心最基础的一环,没有去中心化的区块链货币,就无法完成有价值的去中介的交易。BTC与法币的交易很难完全像币币交易一样去中心化,就是因为交易的另一端的法币不是去中心的区块链货币,所以必须要有一个中介裁判来处理纠纷。有了区块链货币,我们就可以做更多的事情,类似币币交易、期货交易等等都可以通过智能合约自动完成,不需要第三方中介。我们这里即使不谈第三方中介容易被权力机构垄断,承认第三方中介的价值,那么可以自动交易的智能合约,也至少具有传统中介的价值。接下来还会有更多的资本向产业更上游投资,投资区块链的基础设施,使这个互联网更加去中心化。此外,还有更多具体应用。
简单说比如你叫网约车现在需要一个第三方机构来保证你的利益,如果用区块链,就可以通过合约,通过GPS信号和事先设定的合约机制,自动判定是否履约。评价信息服务记录都记录在链上每一个全节点上,无法篡改。这似乎并不比优步更方便,但比优步更可靠,不怕被权力机关抱走服务器或禁止。一些由于信任问题成本很高的行业也有区块链用武之地,比如要账公司,如果一家ICO项目方跑路了,你要雇佣要账公司去讨债。在传统的私人欠款催讨问题上,可能你必须找一家合法的催债公司,否则你会担心催债公司把你的欠款卷走,如果合约建立在区块链上,就可以以ICO投资转账记录为证据,建立一个合约,只要将损失的款项自动打到一个债主制定的钱包,许诺的报酬就自动打入要债公司的账户。当然,这种合约只对可以数字化判定的结果有效,它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已经解决了很大的问题。
我认为,《道德经》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对区块链未来发展的恰当描述。每一条有价值的主链落地生根,都给区块链的发展带来更多的可能,侧链应用、跨链应用的设想都展现了更精彩的世界。反过来由于区块链信用和交易相关产品的上线,区块链基础设施——比如比特币的价值也将日增月益。
币圈、链圈实际是不矛盾的,是和谐的。但并不是说所有的批评都是没有道理的。过去几年,币圈和链圈实现了举世瞩目的价值增长,好吃的东西会招苍蝇,钱财会招贼,鱼目混珠、泥沙俱下在所难免。谴责具体的骗子不应该眉毛胡子一把抓,谴责整个币圈或链圈,侵犯财产权的诈骗犯是整个人类社会的敌人。
投资有风险 ICO项目跑赢囤币不容易
ICO是一种投资,甚至是激进投资,因为这是个全新的行业。“投资有风险”是一句跟“吸烟有害健康”一样俗成废话的老调,本不必再说。但本文写了这么多字,就是写给了解区块链不了解经济学或反过来了解区块链不了解区块链的人写的,那么再多说两句,说说ICO的风险。
在筹集代币的时候,代币的项目还是空气。如果项目方有足够的钱来完成项目,并且对项目的前景信心十足,那么为什么要做ICO呢?所以参加ICO注意事项有两条是先验的:
- 项目方图的是你的钱,筹集上去一定会用掉,否则反而像是诈骗。本金要用掉才会产生收益,单纯的存款,是没理由奢求利润的。何况你赚的是利润,不是利息。
- 项目方对项目和市场的了解肯定比你多,他应该不会倾家荡产投入项目,肯定有所保留,项目失败也不会睡大街,所以你没理由比他更拼命,要注意分散风险。
在此基础上投资人要明白比特币不是法币,没有通胀的力量逼迫你去投资。投资失败归零不说,如果不能跑赢比特币对法币的增值速度,那么可以说是投资失败,所以ICO投资计算盈亏宜选择币本位。想要省力气省时间,你只需要囤币就好了,需要关注的只有技术上的安全性风险。如果你想去投资,就一定要懂得你投的项目是什么。你就要多一些思考,投资区块链首先要有逻辑链。现在ICO代币主要有两类:
第一种是最常见的代币。比如最早的以太坊众筹,发的是ETH,就是以太坊运行上线后消费其服务的凭证,现在最火热的EOS也是这样。还有主打阅读的READ、主打线下社交的MAG都是这类代币。它的风险性比较复杂。我认为分三个方面。
- 项目能否落地?这是所有ICO代币的共同风险。项目方会不会跑路?人心隔肚皮,这种风险错了不参与,没有办法完全避免。亲友都能坑,何况陌生人?白皮书太玄的,或者涉嫌抄袭的都要小心。可资判断的依据只有其领导者的信誉。最近最火热的ICO项目EOS的缔造者是BM,他已经完成了BTS和steem两个成功的项目,虽然并不能完全保证一个两次没骗人的人第三次不会跑路,但说是金牌信用不算轻信。还有就是一个项目代表人物的身份,项目总是通过一个代表人物被人熟知,这个人为项目站台,宣传推广。但是一些项目中这样的人的头衔仅仅是顾问,这里问题就有点大。因为这有可能是真正的项目负责人一开始就考虑到跑路违约或失败,减轻法律责任的做法。当然,关注项目社区,关注代码更新,如果懂得代码加入程序开发团队或者直接读开源代码是更好的办法,但大多数人没有这个条件。
除了跑路,导致项目不能落地的还有前期法律风险。哪怕最终是去中心化的项目,在其没有部署完成之前,也是非常脆弱的。如果这个项目明显涉及法律违规,又在一个法律环境很严肃的国家,那么就要小心。就算项目方非常真诚,能不能确保上线之前不会先惊动了有棺部门?去年九月份很多项目受到打击再也没有出现,这就是一个教训。项目团队在哪国,基金会在哪国注册,领导者有哪国国籍,以及项目本身的愿景与传统道德法律的紧张程度,都是需要考虑的。还有就是项目是否开源,不开源不算去中心化项目,它是不是真的区块链,往你电脑里同步的数据是什么,你都无法确认。 - 商业失败的风险。项目落地了,也许是仙女下凡脸朝地。现在有很多区块链项目,包含了社交、期货、征信、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等各行各业,而且领域的广度在不断扩大,这就需要我们考虑他的商业风险了。比如主打在线小说阅读的READ,它上线后不但区块链相关技术要经受考验,而且还要与起点中文网、QQ阅读等非区块链同类企业竞争,只有赢得竞争才会有价值。这类应用要从团队和行业两方面考虑。团队如果全是码农,没有应用相关产业的运营背景,那么就是相当可疑的。还有就是区块链技术能否解决这个行业的痛点,这个行业本身的市场规模、竞争水平如何?这需要投资者综合判断。很多方面区块链的效率还不如传统的中心化网络,就好像电骡和迅雷一样,前者去中心化,但不如后者有效率。
- 代币是否有用?项目成功了,去纳斯达克劁猪了,甚至成为世界500强,但是其盈利模式经营过程中,代币没有什么用的话,那么投资者将面临非常尴尬的境地。代币必须像EOS一样,是这个项目的价值核心,离开它项目就无法进行下去,这才能确保自己不会被骗炮。这就需要投资者仔细阅读白皮书,读不懂?太复杂?可以去官方群问。不回答,听不懂,那就不要投。还是那句话,比特币不咬手,没人逼你投资。
第二种代币有股份性质。比如一些交易所出的代币,承诺拿出多少收益来回购代币并永远销毁。这就相当于股份分红。如果交易所违背了承诺,那么也就失去了信誉,没有信誉的交易所很难生存下去。但这里仍有值得商榷之处,我们怎么判断交易所的总收益?如何保证交易所公布的交易数据是真实的?这就需要投资者根据数据变化来判断,是否有异常的数据编造。
还有第三种代币,但一般不属于ICO,在交易所里可以看到,其性质是债券,代表性的有USDT、BitCNY,它们是锚定法币的加密货币,你可以根据约定随时将代币换成等值法币。但这里仍存在风险。
USDT是中心化的,一家公司承诺每发行一个USDT就在银行存一美元。这使我们想起部分准备金的古老问题。最近中国币圈名人老猫和赵乐天先生参观了其总部,验证了其账户。但这并不能说明太多问题:找人验证的时候,银行里的存款不等于随时都在。既然是邀请验证一定是有准备的,跟领导视察工作差不多;现在没干不等于以后不干,诱惑随时会发生;他自己不干不等于不会被权力机构打劫。
BITCNY在去中心化方面则更可靠一些,它是通过代币折现质押来保证BITCNY的信誉。也就是说当BTS对法币价格骤降一倍,BITCNY可以换得两倍的BTS。但这里仍存在流动性风险,因为当你想要兑换法币,必须有足够的对手盘才行,如果代币下跌迅猛,恐怕供需就很难弥合。因为如果无利可图,承兑商占用莫大法币现金投入这项事业又图什么呢?
币价潮起潮落,段子在群里和微博上满天飞,什么情怀啦、信仰啦,什么烂词儿都用。我觉得能够握住机会,握紧手中币,不是取决于信仰、情怀这些混乱的东西,而是理性。你要明白比特币是干什么的,它的敌人是谁,会面对什么。你也要知道你投的ICO项目是做什么的,有哪些风险。理性创造价值,盲目带来风险。当然,你可以不管这些,你甚至相信这些都是传销,你只想赚一笔就跑收割韭菜,你可以鄙视瞻前顾后行动缓慢的价值投资者,你也可能发大财。但是请知道自己投资的目的,一旦被收割要有相应的觉悟。既然你是来收割韭菜的,却做了韭菜,天公地道。既然你不想付出相应的辛苦,那么下注错了,愿赌服输。你把币市当作赌场,就要用赌场的规矩面对输赢。
当然,世界很大,币圈、链圈也很大,ICO绝非是资本投入的唯一方式。往前说有挖框,往后说有闪电网络。都是用钱生钱的买卖,但也都有相应的风险。这个圈子骗局很多,可能热潮过去,会有各种花式翻新的折戟沉沙、屁股向后沉沙落雁式、狗啃屎……,理性投资者可以后悔,但不会迷惑。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