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旧文.无现金系列】2、即将被消灭的现金何以走进社会生活

图片
本文是关于无现金社会一系列文章的第二篇,共三篇 在马云的构想中,现金是要被“无”掉的,现金就是现钱,想把无现金社会的利弊说明白,首先应该解决的问题是“钱”是什么。钱是个好东西,我刚刚花了500块钱在一家面包店充值了会员,大概能用两个多月吧。500元在现在还是一笔较可观的消费,花出去就跟空老师刚就业的时候花五十似的,就跟小时候花五块似的。那么钱是什么?我们几乎每一天都要获取很多东西,有一类是用来使用的,比如自用住宅、自己的早餐手抓饼、自用的电饭煲……这些东西能直接满足我们的欲望。另一些并不是用于自用,而是交换或赠送给他人的,比如用于保值自己不住的住宅、手抓饼大妈从批发商那里购买的食材酱料、电器店老板从上游厂商批发的电饭煲,这些东西并不能直接满足他们自己的欲求,而是通过卖给别人,通过交换,增加自己的购买力。这个购买力的象征就是钱。 如果说一台电饭煲的品质取决于其参数和耐用度,那么钱的质量就取决于其流通性和购买力——购买力是钱的质量,流通性是钱的功能参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般能够叫做钱的都可以无条件在本经济体内流通,甚至比较方便的跨经济体流通。钱不是它本身,钱对你而言是购买力,购买力对人和企业来说,要比票面金额、账面盈亏更具实际意义。但这个购买力不是CPI之类,它不可量化,但客观存在。 1、总是难倒英雄汉 人类何以要用钱? 自从人类发现货币——也就是钱,直到今天的法币时代,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本文虽长,不想写成一本书,仅仅简要的归纳一下。最早的货币是人们在以物易物的过程中发现的。卡尔.门格尔在开创性的《国民经济学原理》中揭示了,各民族最早的货币无不是本区域最适销的商品,大家都需要的商品,再次销售价格波动不大的商品。渐渐的,人们为了方便交易,先把要卖的商品都换成一种或几种销售力高的商品,再用这种商品去换自己想要的商品。 有些民族最早的货币是牛羊牲口。可以想见当时社会穷困的情况。交换还是辅助性手段,一定是以自产自销为主,因为牲畜容易死,不易储蓄,这种钱的流通也就是在市场内,转几手就消耗掉了。在历史的演进中,各民族都发现了金银贵金属,作为可靠的货币。这里强调一下,并不是各民族愚昧的以物易物,一个圣人忽然发现了金银可以作为货币,于是市场交易大兴,人类进步。并不是的,而是我们的祖先在交流中发现彼此间交换的需求,在交换中寻找到某种财货作为货币,而且经济的演...

【旧文.无现金系列】1、无现金社会 联合国大猿Jack Ma的野望

图片
本系列文章共分三篇,本文为第一篇 前两天,过气儿网红性感玉米在微博上发了个帖子,日本农业银行网银还需要安全控件。然后小范围掀起了热议国外移动支付落后,中国移动支付多牛X的热潮,连本国奥派最富盛名的布尔费墨老师也概莫能外。几乎同一时间的新闻,日内瓦时间4月25日,马云先生作为联合国助理秘书长、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青年创业和小企业特别顾问,来到联合国日内瓦总部装模做样打卡上班。然后发表了一番上任讲话,讲话全文我还没看到。从媒体报道上看有几个意思,推动无移动支付普及进入现金社会,还说要到非洲去推广手机支付。 作为嗅觉灵敏的公关软文写手,我第一时间觉得不爽,炒这个话题刷稿咋不带我玩?当然,真相未必如此,但本着不给糖就捣蛋的全球通用媒体操守,我要唱点反调。中国真的那么先进,他国真的那么落后吗?顺便聊聊思考已久的货币问题。 1 、马云在联合国是干什么的? 先说Jack Ma的问题,不知道马总在联合国这个官儿有多大,反正到了外国人的地盘,大概名字应该是Jack Ma吧,那么他“走遍全球”为的是什么呢?他表示:“自己要做的不是全球化阿里巴巴,而是全球化电商基础设施” 不知道整个演讲都有多长,好几篇文章提到的都是不同的部分。但最让中国媒体兴奋的是无现金社会。在早些时候在深圳的一次演讲中马主席(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提到在五年内在中国实现无现金社会。在联合国,他同样讲了一个手机支付的故事:“3月27日凌晨4点,两个小偷赶到杭州,打劫了三家便利店,最终一共打劫了1600多元,还不够为打劫购买的电动车的成本。为什么杭州都抢不到现金?被警方抓获审讯时,小偷明白了,杭州是支付宝的大本营,用现金的越来越少。”有一个媒体发了篇煽情的文章,标题叫《偷不到钱的无现金社会来之不易》,其实只是三个笨贼的手段有待升级,你的手机真的牢不可破吗? “今天在中国只要有手机,就不用带现金或信用卡,这是15年前无法想象的。” 马主席说,支付宝及其母公司蚂蚁金服所代表的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之所以会引领全球,超过美国,正是因为原先的金融基础设施不完善。智能手机的普及,直接将落后地区从IT直接带入DT时代,给了这些地区弯道超车的机会。马云表示,今年晚些时候,他将开启非洲之行。…… 马主席是个商人,跟特朗普一样,加上什么官方职务也忘不了自己的生意。这不是问题,问题在于,他在胡说八道。 ...

家乐福什么时候离开中国?

图片
2017年关于在华外资企业的新闻,充满了愁云惨雾的悲情气氛,今天这个工厂跑了,明天那个工厂走了。不排除有违背经济规律的政策性因素作用,在这个时候本就不应该落井下石。但是,还是忍不住发点牢骚,政策性因素是在所难免的,这个世界到处都是以国为单位的壁垒,给贸易凭增许多成本和障碍。这个世界是不完美的,不需要多说,但遇到问题想要解决问题,首先要从自己身上找因素。更何况,我觉得外资环境还是很好的,没看见连家乐福那样的都还好好活着吗?最近去家乐福开了会员卡,算是见识了今天外企的样子。 自从生酮后,很多东西要自己去超市买,家里人容易买错,久违的下班去逛了家乐福——因为奶酪啦、黄油啦还是外国超市品种丰富些——发现家乐福也在搞会员卡系统。一个奶酪品牌是会员专享产品,折扣很高。如果没有会员折扣,我也许会买,有了折扣原价购买心里不平衡,买了价格更贵的。心里想着今天去办个会员卡,出来结帐,收银员问是不是会员——以前也问过,但否认后从来没有人跟一句办不办会员,各超市都这样——我问在哪办,她告诉我白天来吧,现在服务台下班了……我周六周日很忙的,所以此后就去了没有会员的沃尔玛,直到有一天有空,特地来家乐福办会员。 家乐福的服务太在入口处,我去询问办卡,大妈告诉我在出口。好吧,本着贼不走空的原则,在穿越超市的过程中又买了两块没有会员特价的黄油。结账出来,果然有个小的服务台,有一些大妈在换积分——在对优惠的敏感度方面我确实不如大妈——排队排到我,我说办会员卡,接待人员一指旁边那个人,办卡不用排队,找她。然后我去,又说了一句办卡。她回手给了我一张打印好的二维码,小伙不用办实体卡,下载APP电子卡一样用……我心里一万只草泥马奔腾而过,如果你把这个二维码放在会员特价标签旁边,写上几个字:扫码即可办理会员,我俩月前就办了啊!这俩月去沃尔玛的消费大概都会花在你家乐福。而在这过程中,问了收银员,问了入口服务台,没人告诉我这句话,每个人都专注于自己的“本职工作”,没有人意识到服务客户是一个统一的一体的流程,我觉得我到了一个处级事业单位。 奇葩之旅结束了吗?并没有。APP也非常奇葩,大家可以下载注册一下。注册过程需要选择两次省市列表,如果你还要注册家乐福支付功能关联银行卡,还要第三次选择并第二次发送手机验证码。涉及到钱了,要求填写身份证号码似乎不算多余。但这个填写是在第一次注册时...

从“倒奶杀牛”历史神话的祛魅窥经济学研究方法

图片
这是一篇复写的文章,第一个版本由于写时心绪不佳过于粗陋,仅仅是读书会课程问答的粗略整理。总有一些历史事件被后世论者选为典型,并加以经典的解释,作为辩论中的哭丧棒,遇到相似的事情就顺手祭出,名曰以史为鉴,却不知所谓经典解释不过是一泡屎,前些天禅心云起老师的公众号翻译了对“郁金香狂热”的祛魅,说出了另一种历史解释,以后再有祭出着一根哭丧棒的就可以将这篇文章拿出来,还击回去(详见:《 流言终结者:真有郁金香狂热吗? 》)。今天我复写这篇文章,除了再折一根哭丧棒外,也是为了借此解释下正确的经济学研究方法,别动不动就以屎为溅,也不怕溅一身。 垄断者即是念念不忘自己利益的经济人,则他的政策自然不是尽量规定低廉的价格,或尽量出卖多量的财货。他自然也不想将垄断财货普及于较多的人,也不想使人人皆拥有垄断财货。对于这一切,垄断者皆是不关心的。 …… 一切供给竞争出现的第一结果,就是无论哪个供给竞争者,不管其破坏商品、撤回商品或废置其生产商品所需的生产资料,都未必能从中得到经济利益。 以上选自奥地利学派祖圣门格尔光辉灿烂的开山 巨著《国民经济学原理》汉译本P115~P135页内容。简单说来,门格尔认为,当一种财货在市场上,只有一个供应者,也就是垄断者的时候,为了获取最大利益,垄断者可能会采取毁坏部分财货,不让出价较低者得到获取这种财货的机会,保持价格。但是,如果有供给竞争者出现,毁掉自己的财货未必对自己有利,可能便宜了竞争对手。 用门格尔的原话来概括其结论就是: 因此,竞争对于财货的分配与价格形成的影响,首先就是他消除了垄断所固有的,并对社会极为有害的两个派生物。有了竞争以后,破坏商品量的一部分,或废弃生产商品所需的生产资料,皆对竞争者不利。 读到这里,很多朋友大概会有疑惑,因为在供应没有被垄断的一些领域,似乎为了维护价格而损毁财货的事情并不少见。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大概就是,在牛奶滞销的时候,很多奶农并不是降价销售,而是倾倒牛奶、宰杀奶牛(也就是门格尔所谓“破坏商品量的一部分或废弃生产商品所需的生产资料”)。作为美国大萧条的象征场景,这一幕一直被社会主义阵营用来说明资本主义的局限性——穷人喝不起的牛奶为什么会被倒掉?而到了现在,中国奶农含泪倒奶的消息也不时出现在报端,而这些倒奶的人,或是个体奶农,或是小养牛场,都不具备垄断地位。似乎,门格尔的理论被证伪了,如...

交易费用(空空小语 20171102)

图片
形形色色的芝加哥学派理论家沉迷于“交易费用”这一表象的、次要的概念,无法自拔,表现出种种理性不及、智商不足的穷形尽相。 交易费用不过是一种交易所必需的财货的付给,这种付给或者是付出成本获取,或者是购买交换他人的契约和承诺。它或是表现为一种信息服务;或是表现为安保、承保等服务;还包括运输、仓储等形式的劳务。人们付出交易费用对应的是对市场价值的认可。部落、村落熟人交易分工费用最小,更大范围交易交易费用攀升;消费品交易费用较小,资本品交易费用就更可观。但这正说明交易的价值比小范围交易更大了。 如果没有暴力强迫,两个部落不交易,那只能说明互补带来的交易价值不足以支付交易费用。如果有外部暴力集团禁止限制交易,比如朝廷限制或取消互市,那么是交易费用的增长,对交易的抑制而不是促进。有学者论述说黑市地下市场交易费用太高,所以统治是必要的,我一下子乐出声来,都黑市了,在选择交易手段的时候当然不能全考虑你们经济学国师定义的效率,被差役抓进去还交易个鬼,当然选择最原始最抗干扰的方式。你们他妈的在循环论证好么? 只要交易费用是自愿付费或放弃交易的行动是自愿的,就都不需要经济学国师去解决和干预。不交易没什么大不了。交易时手段,行动人实现愿望也就是他的福祉才是目的。比如,市场带来资本集中,大城市和小城市发展不均衡,人们都必须去大城市吗?从一个野心勃勃的北京白领的立场上看小城市交易费用太高啊!但如果白领先生休年假不要去景点旅游,而是闭眼睛在地图上随便点一个小城镇,去租个房子观察下普通人的生活,只要白领先生具备起码的同理心,就会发现到处都有行动人自己的幸福和理由。只要不被户籍束缚,人们无论是选择去大城市打工还是在小城市山村“困守”都是理性选择。他们或是选择快节奏的生活和更低需求的安稳,或者是自己的禀赋更适合小城市,或者是有货币核算之外的价值考量。 考察人的行动领域,也就是社会经济领域,脱离了个体的目的的一切论述——绝无例外——都是毫无价值的谬论。比如说衙门强制的劫富济贫二次分配和自愿的慈善,一个行动人自愿投资慈善事业,是一种能给其带来心理满足的消费,与吃喝嫖赌带来的心理满足一样,是促使他更多创造财富的动力,而在市场上,致富就是其行动结果获得了他人更多的认可,实现了更高的价值。但看起来同样是达到所谓均贫富的效果,但由于手段是劫,只会给出资人带来心理伤害,并波及其接下来的行为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