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倒奶杀牛”历史神话的祛魅窥经济学研究方法

这是一篇复写的文章,第一个版本由于写时心绪不佳过于粗陋,仅仅是读书会课程问答的粗略整理。总有一些历史事件被后世论者选为典型,并加以经典的解释,作为辩论中的哭丧棒,遇到相似的事情就顺手祭出,名曰以史为鉴,却不知所谓经典解释不过是一泡屎,前些天禅心云起老师的公众号翻译了对“郁金香狂热”的祛魅,说出了另一种历史解释,以后再有祭出着一根哭丧棒的就可以将这篇文章拿出来,还击回去(详见:《流言终结者:真有郁金香狂热吗?》)。今天我复写这篇文章,除了再折一根哭丧棒外,也是为了借此解释下正确的经济学研究方法,别动不动就以屎为溅,也不怕溅一身。

垄断者即是念念不忘自己利益的经济人,则他的政策自然不是尽量规定低廉的价格,或尽量出卖多量的财货。他自然也不想将垄断财货普及于较多的人,也不想使人人皆拥有垄断财货。对于这一切,垄断者皆是不关心的。
……
一切供给竞争出现的第一结果,就是无论哪个供给竞争者,不管其破坏商品、撤回商品或废置其生产商品所需的生产资料,都未必能从中得到经济利益。

以上选自奥地利学派祖圣门格尔光辉灿烂的开山

巨著《国民经济学原理》汉译本P115~P135页内容。简单说来,门格尔认为,当一种财货在市场上,只有一个供应者,也就是垄断者的时候,为了获取最大利益,垄断者可能会采取毁坏部分财货,不让出价较低者得到获取这种财货的机会,保持价格。但是,如果有供给竞争者出现,毁掉自己的财货未必对自己有利,可能便宜了竞争对手。

用门格尔的原话来概括其结论就是:

因此,竞争对于财货的分配与价格形成的影响,首先就是他消除了垄断所固有的,并对社会极为有害的两个派生物。有了竞争以后,破坏商品量的一部分,或废弃生产商品所需的生产资料,皆对竞争者不利。

读到这里,很多朋友大概会有疑惑,因为在供应没有被垄断的一些领域,似乎为了维护价格而损毁财货的事情并不少见。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大概就是,在牛奶滞销的时候,很多奶农并不是降价销售,而是倾倒牛奶、宰杀奶牛(也就是门格尔所谓“破坏商品量的一部分或废弃生产商品所需的生产资料”)。作为美国大萧条的象征场景,这一幕一直被社会主义阵营用来说明资本主义的局限性——穷人喝不起的牛奶为什么会被倒掉?而到了现在,中国奶农含泪倒奶的消息也不时出现在报端,而这些倒奶的人,或是个体奶农,或是小养牛场,都不具备垄断地位。似乎,门格尔的理论被证伪了,如果是物理学、生物学领域,这无疑是出现了反证,然而这是经济学。

经济学是人的行动学,人的行动从来不是单一的动机所能左右的,这些事例不能证伪经济学理论的原因不仅仅因为门格尔的垄断理论在这里不适用——后文会分析这个事例适用于关于财货性质的相关理论,而且,从根本上说经济学并不同于自然科学,不能用所谓事实个案斩钉截铁的证伪。既然是不能证伪的,为什么我们在这样的事实面前还要说,门格尔的论证是有科学性的?通过解读历史上和今后也难免发生的“倒奶杀牛”先生,我们可以管窥下经济学与物理学的根本不同之处。

美国倒奶背景:事件和人

先说美国历史上的倒奶,历史背景是这样的:从1929年到1932年,美国农产品出售价格下降了近50%,农民需要购买的日常消费品价格却只下降了32%左右。于是,许多奶农的生活变得窘困。随后纽约州州议会调查委员会出示的报告显示,“纽约州牛奶收购价已经低到无法维持奶农基本生活的水平,许多奶农就连生活必需品都买不起,而许多奶农以毕生积蓄投资的奶场可能都将付之东流。”倒奶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在美国的。

如果你读过正确的经济学知识,你应该理解价格受到供需关系的影响很大。在一个初始价格水平下,参与卖方有效供给越多,价格就会越倾向于降低;买方有效需求越多,会倾向于抬高价格。美国奶农的危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技术进步提高了全美的产奶能力,在1929年,美国共生产了110.52亿美国加仑(US gallons)牛奶,威斯康星州、明尼苏达州、纽约州是美国当时最大的三个产奶州,牛奶产量分别为12亿、8.25亿、8亿美国加仑。

更高的产量,更低的价格,能够让更多像要牛奶而买不起的人,获得满足。为什么却导致了危机呢?因为那些倒奶的奶农出现了赔本。而这些赔本的奶农绝不是家财万贯的大资本家,而是背着贷款的个体奶农。不但是因为他们技术落后,规模小,成本高,输掉竞争。就算质量与先进的规模化企业能做到相同,在同样的价格水平上,小奶农赔本,大公司却还有得赚,价格在边际上淘汰落后的供应者,赔本者要么改善要么退出。更何况独立奶农产品质量不稳定,属于二品类奶,拿不到四大乳品公司的合同,只能与跟自己一样朝不保夕的小品牌交易,抗风险能力很低。这就是作为事件背景的,那些倒奶的人的身份。在说经济学的问题之前,首先已经粉碎了中国历史、政治课本上的一条无耻谰言,说资本家宁可把牛奶倒掉也不给饥民。倒奶的是独立奶农个体户,雇人的都不多,跟垄断一毛钱关系都没有。

如果你的营生不能满足你的生存需要,你应该怎么办?改行。那么在那个历史时空中,美国的弱势奶农如何选择?为何如此呢?

白花花的牛奶倒掉了,为什么?

那么身份清楚了,不是垄断资本家干的,那问题来了,门格尔不是说了吗?非垄断供应的竞争市场,供应商毁坏商品限制产量对自己是没有好处的,怎么还总是这么干?在分析倒奶与门格尔的理论看似矛盾的原因之前,首先我要说的是,现实实践的复杂性。任何一个人的绝大多数行为,都不是由单纯的一个诱因驱动的。而门格尔的叙述是在经济学原理内的规律,也就是以销售产品本身获利的行动模式。当我们分析各种倒奶的动机的时候,会发现这些被报道曝光的镜头背后,几乎所有的诱因与改善供需无关。


出现在历史照片中的倒奶虽然是为了抬高价格,却不是想要通过倾倒牛奶削减供应而抬高,而是一种政治抗议——倒奶能够吸引眼球。1933年4月,由阿尔伯特•伍德黑德(Albert Woodhead)与西部纽约牛奶生产者协会(Western New York Milk Producers Association)领导的“独立”奶农,在纽约州中部和西部进行了为期4天的“牛奶罢工”,以求州政府立法实施价格管制。1933年8月,由于不满州议会制定的牛奶价格控制法案,阿尔伯特•伍德黑德组织了一场更大的罢工,在8月9日一天内,他们为了抗议奶价太低而倾倒了6000加仑的牛奶,在与警方发生的冲突中,200人被捕,数百人受伤。

行文至此,大家可能会对那些在技术先进的垄断资本压迫下的独立奶农充满了同情,认为这些独立奶农不应该承受这样的损失。但是如果这些有牧场有奶牛的有产者是可怜的值得同情的话,那么他们想要提高牛奶价格,毋宁于是想要夺掉那些陷入困境的失业者的奶瓶——经济学解释是:市场竞争导致降价,降低后的价格使那些在降价前不会达成的交易得以达成,一些本来无法得到满足的潜在需求得到满足。(这对应着《国民经济学原理》的第二章、第四章和第五章内容)。

不努力通过产品差异化提升质量,想要抬升价格,是一种非份之想,泰国前总理英拉的大米战争殷鉴不远。人的每一个带有目的的行动,都带着不同的风险——它可能达不成目的,甚至结果与目的背道而驰。奶农有什么可特殊的?为了控制价格,他们不会大批量倾倒自己的牛奶,因为没有用——这些小型场主就算把所有牛奶倒光了也对价格不会产生影响(因为是卖不出去的——为啥卖不出去后面说),就算会产生影响也如门格尔所说,它只能让别的供应商盈利。

他们一点都不傻,如果奶还能卖得出去,他们不会倒自己家的奶,即使赔本也要卖,至少能减少损失。据当时媒体报道:早在1931年,爱荷华州苏城(Sioux City)就爆发了几年内最大的“牛奶罢工”事件。国家农民假日协会(The National Farm Holiday Association)组织1500名愤怒的奶农设置路障,强行封锁了前往苏城的公路,他们携带手枪和步枪,筛选过往人员——运输牛奶者将被要求原路返回。他们爬上不返回的牛奶运输车辆,将牛奶倾倒在高速公路上——倒别人的奶,让行业协会去说吧。这一镜头也同样被媒体捕捉,然后又被记录进历史,被后世论者加上了便利随性的解读。



以上倒奶是偶然的倒奶事件,被新闻捕捉后,产生了世界性历史性的影响,实在是误会。但是不能说奶农们的抗议行动是全然无用的,以弱者名义召唤权力神龙干预市场往往是有效的。1933年罗斯福上台,颁布了《农业调整法案》(Agricultural Adjustment Act, AAA),试图提高牛奶价格与奶农的收入。联邦政府按照奶牛的头数给补贴,奶农只在乎奶牛补贴,牛活着才有补贴,牛活着就有奶要挤,不挤牛会生病,这个时候,主要是为了拿补贴,奶农更不在意奶的质量,于是更卖不出去,倒掉牛奶也就不足为奇,倒奶就进入了常态化。然而,这并不能缓解奶农的困境,并不能使被保护者在市场竞争中重获生机。

事情往往是这样,新闻记者记录下历史事件,却加以错误的解读。几张倾倒牛奶的照片,加上大萧条带来的与饥饿相关的新闻,就构成了虚拟的因果,形成了著名的报道。但真实的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则是记者的虚构,完全背离历史。这也是为什么在谈论经济学理论的时候,我非常反对大家举出一个又一个所谓的历史事件作为对理论的质疑。经济学理论确实是研究历史的工具,真实的历史一定可以用正确的经济学理论解释。但这需要对这一历史时期的细节进行专门研究,这是历史课题,不能要求经济学家去跨界研究所有的史料,这不公平。类似《光荣与梦想》之类的历史报道集,除了新闻学、传播学和历史资料的价值外,在经济学、社会学领域并无太大意义,至少别指望看那些书能领悟经济理论,有领悟肯定是被带歪了。

市场竞争,优胜劣汰。如果赔本且看不到重新赢利的希望,那么就应该换一个行业,寻找新的赢利机会。用纳税人的钱维持这种赔本生意并无意义。1936年美国最高法院认为徵收特定族群税收以补助农民为非法行为,并宣布《农业调整法案》违宪,法案大部分内容遭到废止,许多中小型农业公司失去政府补助,又因减产计划失去生财工具,多数皆离开自有农地寻求其他工作机会。这看起来很悲惨,却是好现象,他们都将拥有比过去更好的生活,也不需要再依靠权力剥夺其他人的钱来维持生计。市场竞争是田径赛,不是你死我活,市场的优胜者并不想要失败者的性命——一文不值——市场通过盈亏损益的结果告诉失败者,你过去投入的成本效率太差,应去寻新的路,别继续撞南墙了。

为什么牛奶会过剩?

回过头来我们继续说牛奶卖不出去的问题。

按照一般大众的常识,似乎牛奶有很多用途,怎么可能会过剩?以至于卖不出去只能倒掉?这不是浪费吗?就算一些个体户技术低下,成本过高,以后可能会赔本该行,但现有的牛奶、奶牛还能换钱弥补损失,为啥会卖不出去以至于倒掉杀掉?这是不是自耕农被垄断资本主义造成的,他们被垄断的康采恩、托拉斯什么的剥削了?万恶的资本主义社会剪刀差blabla……。

如果熟悉奥地利学派的财货理论,也就是《国民经济学原理》开始的高级财货(生产资料)、低级财货(消费品)价值理论,你就会知道,有用的财货具有价值并不是没有前提的,特别是作为高级财货而存在的生产资料。

世界上有数不清的物品,有数不清的人在试图贩卖自己的服务。但是,只有那些能够满足人们需求的且能够被买卖交易的东西,才能被称为财货,只有供给小于需求才具有经济性质、只有具有经济性质才能够纳入财产,否则仅仅是一种有用物,闲置和毁坏都谈不上浪费。对人的欲求满足不具有任何意义,也就没有价值。(如果你读过卡尔.门格尔的《国民经济学原理》,这些概念是基础的东西,但读者大都应该没有读过,所以下面我有两自然段的篇幅来说下背后的原理)

以牛奶为例,虽然从母牛乳房里挤出来的奶,看起来很白,很天然,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它并不能直接满足人的需求。不要说制造奶制品需要加工,仅仅就引用标准来看,也并不合格。它含有芽孢杆菌、球菌、致病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现代奶业要求原奶必须杀菌,而且对于婴幼儿来说,原奶不但是脏兮兮的不卫生食品,而且牛奶的营养成份并不利于消化吸收。就算都不在意这些,拿牛奶去洗澡,从养牛场送到用户手中,还需要储运。总之能够不需要加工直接满足人们需要的途径非常少。

在门格尔开创的奥地利经济学派的理论中,我们把能够直接满足人们需求的商品叫做低级财货,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消费品、享乐品。而可以生产消费品的财货叫做高级财货,也就是生产资料。比如巴士奶如果是能够直接满足人类需求的低级财货,那么生产液态奶的牛奶、消毒设备、罐装设备、玻璃瓶、包装、以及以上环节所需的人的劳动力及其生产技能,都是高级财货。如果缺少了必不可少的某一部分,低级财货就生产不出来,人的需求自然得不到满足,那么剩余的高级财货也就不被需要。换句话说,你把卖不出去的东西挂淘宝上9块9包邮,也许哪怕你最后只能赚一毛钱,你也愿意。但如果倒搭运费呢?除非能带来其他满足(如广告效应),否则你更愿意将这东西丢弃掉,这是合理的。

也就是说,虽然相当一部分独立奶农们的奶因为质量或渠道因素,可能不得不赔钱大甩卖,但现实是残酷的。如果没有其他生产要素的配合,那么原奶既不会变成巴士奶,也不会变成乳酪,缺乏补足财货这些奶虽然是劳动产出,虽然对人有用,但直到其腐败掉,也不会用于满足人的欲求,所以它们是过剩的。

过剩的牛奶为什么会被生产

一个贯穿始终的常识是,如果人们预测,一种生意在可预期的时间里都不会盈利,那么他基本不会投入自己的资产。生意难以为继的时候,奶农自然会杀牛改行。过剩一般情况下不会扩大,只会是暂时的现象,但历史现实却往往非同一般。

那么许多人会想,既然是这样,为什么有那么多奶农投资奶牛事业呢?为什么这样的集中的错误投资,投入到现在看已经证实会亏损的行当中来?这涉及到奥地利经济学派对经济周期的研究,这本《国民经济学原理》非常初级,还没涉及到相关的理论。而我是想写一篇文章,而不是想写一本书。只作如下简要的摘引:

在1920年代,美国——与英国及其他主要工业和金融强国联手——试图通过故意增加货币供应来保持世界的繁荣。……尽管流通中的现金货币总量保持稳定——在1920年代初有36.8亿美元的纸币在流通,1929年是36.4亿美元——但信用货币却从1921年6月30日的453亿美元增长到了1929年7月的730亿美元,8年时间增长了61.8%。……如果允许利率自由浮动,也就是说,如果借钱的制造商和农民按照利率支付利息给准备贷钱的储蓄者,那么信用货币的膨胀倒也没什么要紧。但是上述力量再一次联合起来,人为地把利率保持在较低的水平。据称,联邦储备银行的政策不仅是要“扩大信用资源”,而且还要“以足够低的利率”这样去做,以“刺激、保护各种合法的企业,使之繁荣兴旺”,——以上摘引自保罗.约翰逊出色的历史巨作《美国人的历史》(下卷)的第一个章节,顺便也把这本书推荐给大家。




总之,从历史经验上看,每一次低价导致倒奶杀牛之前,都曾有过奶源紧缺,价格高企的阶段。这在主流经济学被看作是蛛网震荡。而从奥地利学派的视角来看,这种价格的涨跌也确实有市场自发调整的合理性因素。但是,这种跌宕被放大到这样离谱的幅度,导致如此普遍的破产,并不是正常的,这里面有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导致的放大作用。为了促进繁荣,政府(操控的央行)鼓励银行增发新用货币,并降低利率。至于利率实际上是什么,这又是一个本书尚未涵盖的大内容,在这里不说。但总之,认为降低利率让一些本来拿不到贷款的人进入了市场。里面就包含了相当多的“独立奶农”。

本来,如果作为熟练的养殖业经营者,应该有一定的抗风险能力。然而相当多的经营者是在信贷扩张中背着贷款扩大经营,更容易获取的贷款干扰了经营者的判断。特别是一些拿到低息贷款,完全没有经验的新入行者,产品控制能力和运营能力本来就未必过关。当危机来临的时候,这些经营者发现,他们不仅仅是赔掉运营成本和预期的利润,而且作为抵押物的房产、养牛场甚至个人信用,全都要失去。于是,在危机下做出种种不理智的行为,也就更加的可以理解。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 关于社初阶祖国的杀牛倒奶

至于,我国自2008年以来时不时地爆发所谓的“杀牛倒奶”危机,远离与美国的倒奶并无不同。如果说有所不同的话,只是政府干预的份额更大了。与美帝相比,我国的经济政策有更多明目张胆的计划性因素。比如,我们有“菜篮子工程”这么一个从国务院到下面市、县、区、乡、镇各级政府的项目,一些地方还有馒头办、豆腐办。

写本文第一稿的时候,笔者登陆gov.cn,到国务院文件那个页面,还能找到《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2020年)的通知》。这个发展纲要是跟着五年计划持续更新的,我们身边忽然出现的一些东西,比如统一样式的早餐车、学校新增的营养餐,都与这些文件的落实相关。政府有目的的科学引导食品供给,“改善居民膳食结构”。具体到牛奶这个行业,则是担负了改善居民膳食结构的重任。这些支持具体到落实上,就是低息贷款和补贴(前些年的补贴标准好像是每头牛一年500,有的省份是补贴给保险公司给牛上保险)。

中国改革开放后,对牛奶的需求不断增长,加上国家基于改善膳食结构的有目的的引导,使中国牛奶销量在上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了脉冲式的增长。92年中国黄牛与荷兰荷斯坦牛配种的中国荷斯坦牛(黑白花奶牛)出现技术突破,进入推广。中国的供销社体系、信用社体系在那个年代对农民生产的控制力比现在要强大,各地特别是河北内蒙等地,集中上马了一些项目,大约是92年后取得成果,国产奶成本开始低于进口奶。

也许是出于改善膳食结构提高蛋白质摄入量的考虑,从86年,中国对生乳中蛋白质含量提出的要求很高,要达到2.95克/100克。但是95年后奶源从主要进口工业奶粉还原,改变为以自产为主的时候,就渐渐出现了问题。农业部推广的中国荷斯坦奶牛产奶量高,但是蛋白质含量,乳脂率低,而且比较娇贵,乳品质量波动大(这个牛种在十年中也在不断改善,现在的良种据说有了很大改进)。2004、2005年左右就出现过一波比较明显的奶农破产的事情,所以国务院2007年第31号文件是《国务院关于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就是因为出现了倒奶杀牛。因为是资本主义大萧条的象征,所以这类事情出现一直比较敏感。官方民间舆论的应对,往往并不冷静。

最终这个事情的结果就是2008年的三鹿奶粉事件。为了提高蛋白质含量,通过质检,奶农和奶站往牛奶里添加蛋白精三聚氰胺,用提高氮含量的方式变相欺骗检测仪器。这个事件影响多大大家心里清楚。2010年的新标准,降低了蛋白质含量要求,可以说是实事求是。

说了这么多,是要交待中国与大萧条相比,特殊的事件背景。2014/2015年中国奶牛养殖业再次出现了集中的倒奶杀牛,这主要是因为在2008年三鹿危机之后,由于国内奶源不受市场信任,主要国内奶粉供应商,纷纷到澳洲等地投资,建立奶源基地。加之国外饲养技术和奶牛品种的升级,到今天规模相当大,而且成本控制的好,还有外汇因素。总之,国内奶业一直是一蹶不振。

高品质的商品增加,本来品质较低的商品自然不受待见,被市场竞争淘汰,这也是必然的,可以理解的。难以理解的是,一种主张说为了保护国内奶业,应该限制进口。这毋宁于说是为了保护劣质品生产者,使之继续生产劣质品,而剥夺消费者购买优质商品的权利。为什么一个国家必须在每个领域都有自己的产业,哪怕是扶不起的阿斗也要硬服?

有人会说,进口奶源的冲击是暂时的,奶卖不出去倒掉也就罢了,杀掉奶牛不是太可惜了吗?如果能给奶农一笔贷款,让他的资金周转起来……。对于这种意见,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是未必靠谱的。首先就是未来的事情说不准,有不确定性。而奶牛作为生物资产,也具有一定的保有风险。是否承担这样的风险,应该由行动人自己判断。

每一个杀牛的奶农都不会赔本到连奶牛的下一顿草料都出不起的程度,他杀牛是基于自身资本和预估未来后,作出的理性行为。如果他认为未来几个月后会好转,有盈利的可能,那么他就会去寻求贷款,并承担利息,这在奥地利学派理论中,就是企业家行为,也就是企业家的作用。而借贷人也会评估这个风险,如果风险过高,利息就会高到无法承受,杀牛还是最好的选择。更何况,今年中国牛肉价格这么高,已经超过羊肉。奶牛肉虽然比黄牛肉价格低一些,但是对一些亏损的奶农来说,也好过继续饲养投入沉没成本,奶农有自己的经济计算,无需可惜。

说着说着说跑题了,这么嘚嘚下去我早晚得写出一本书。事情已经清楚了。现实中的倒奶并非是为了提高价格而减少供给,牺牲本来的消费者利益。因为这些被倾倒的原奶是在竞争中被淘汰的一种生产原料,不倾倒也无法进入市场,丧失了财货性质。所以,用这样的现实来对应,门格尔对垄断的判断是用错了对象——这不是关于垄断理论,而是关于财货理论。

奥地利学派对经济学的认识

就这样,看似对人有用的东西,并不是无前提的能成为财货。财货是那些在可以预筹的时间区间内能够满足人类欲求的物或劳动。经济学不应该是研究各种物的分类的,我们既不研究“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也不研究“母猪的产后护理”,我们研究人为什么去炼钢,为什么去护理母猪,这些行动有什么价值?奥地利学派的亲戚英国经济学家罗宾斯认为:“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在有限的资源情况下作出选择的科学。”透过物品的交换消费的表象,我们研究的是人的行动。人获取财货满足欲求,是行动。人发现了新的因果关系,通过掌控高级财货获取(生产)低级财货是行动。人为了满足未来某一阶段的需求,而筹划一系列的财货也是行动。人储蓄财产是行动,人筹谋资本是行动……经济领域的每一个部分,背后都是人的行动。

以上我写了这么一篇长篇论证,来解释为什么历史和现实的“倒奶杀牛”不是垄断资本主义为了获取利益,控制供给,宁可把牛奶倒掉,也不给穷困的穷人饮用,并不是什么资本主义的悖论。而仅仅是做生意赔掉了而已,在任何经济筹划中,都不可避免。但是,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扩大了震荡的幅度。(这是个事实论述,别反驳我,这个不是这篇文章的重点。对这个话题感兴趣,就去读奥派专门的书,比如《人的行动》。)但实际上,每一个学派,或者说与奥派对立的,支持政府干预的学说,甚至反对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学说,也能够根据历史和数据提出一套自圆其说的解释,这是比较尴尬的事情,但确实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更何况的是,虽然倒奶能够用高级财货理论解释清楚,但大批量销毁消费品也是时有发生的。2015年2月,近400吨未过期的雀巢咖啡在广东东莞被销毁,市值近千万。雀巢官方回应称,此举是为了保持产品新鲜度,销毁库存。这次雀巢(中国)有限公司倾倒速溶咖啡是自1992年建厂以来最大规模的销毁行动。这个怎么解释?我没有太多的信息,但这个问题有很多种解释方法,最简单的是为了提高雀巢的信誉等等,真正原因,除了其董事会,谁也不好说,动机太多了,只有不负责任的无知记者才会随便说什么操控价格。

也就是说,经济学可以提出各种观点,然后在遇到现实中看起来与此观点相对立的结果的时候,在巴拉巴拉的打出几千字的解释,来说明这种现实并不能证伪我们的观点,因为前提不对。虽然许多学派声称经济学是可以证伪的,但他同样用行动拒绝证伪。经济学留下的文字,经济解释的篇幅远远高于经济理论。那么经济学是科学吗?或者是巫术吗?

经济学并不是自然科学那样可以证伪的学科,这是与其本质相关的。我前面说了,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在有限的资源情况下作出选择的科学,经济学的所有内容背后都是人的行动。而人的行动是有目的的,而目的是无法证伪的。我来到咖啡馆要了一杯黑天鹅淡咖啡(没有选择其他的柠檬茶、拿铁、美式……),是为了解渴,还是为了提神,还是为了享乐,还是……现实有无数钟可能,除了我本人,没人能确切地知道我的目的是什么,我当然可以说出来,但我可以骗人。所以每一个经济现象,都有丰富的解释空间。像类似于只要观察到星体使光线扭曲的现象,就能佐证广义相对论,发现反例就能提出证伪,这样简单的证伪方式,在经济学是不存在的,所以一般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并不适用于经济学。


奥地利学派认为经济学是人的行动学分支,人的行动是有目的的,而客观世界,不为尧存,不为桀亡,逻辑演绎法应该是经济学的研究方式。(到此打住,往下展开又得打几千字)与研究完全客观世界的自然科学不同,作为经济学根基的价值是主观的一种意义评判。当然,经济学与宗教和哲学领域纯粹研究自我的纯主观领域也不同,因为它要直面客观世界无处不在的稀缺性的制约。经济学一只脚踏在每一个个体主观的价值排序、价值评判基础上,另一只脚在客观世界,所以虽然不能简单证伪,但实践意义却一样重大。

用门格尔自己写在《国民经济学原理》序言中的话来说,就是:我们虽可以提出人类意志的自由性,以反对经济行为具有完全的规律性;但我们却不可以根据这点,来反对全然独立于人类意志(此人类意志决定着人类经济活动的结果)之外的现象所具有的规律性。而正是后者,才是我们科学的对象。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奥派三字经(注释版本)

【自然法系列.1】因有律法故为人:一种理解法律的思路

说税